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
艺术从生活中来,但它不等同于生活,毛主席讲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艺术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当比实际的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就是说,艺术又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最基本的一条,也是其他的创作方法所不及、难以充分达到的。
▲李可染
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为什么那么发达,这与河山壮丽分不开的。中国向来把江山、河山、山水作为祖国的象征或代词。毛主席词:“江山如此多娇”,这“江山”就指的祖国。宋岳飞说:“还我河山”也是指的祖国疆土。我们在山水画中描绘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主要思想在于歌颂祖国、美化祖国、把热爱祖国的感情感染给广大的人民。
▲李可染
艺术家选择物象必须是很严格的。要选择生活中最美好、最典型的部分入画,一幅好画是精萃事物的集中。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当你走遍了名山大川,才能从万千气象中取材,精萃而集中地反映出祖国河山的壮丽。再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你站在嘉陵江边看来往船只络绎不绝,用电影机拍摄千百只,我看真正能入画的可能只有极少的几个。因为要选择能表现船的结构的最好角度和一定风向中行驶疾徐的动态。若是几船并行,更要表现出相互呼应协调而不混乱的关系。这虽是小小的点景细物,经过加工也能引人入胜,把人引入艺术的境界。
▲李可染
有人画船,形象象一个侧面的盘子,变成一个简单的符号,其实他并没有画船,只像是写一个船字,观众看了甚至毫无感觉。以上不过举了个小小例子,其他画山、树、云、水……无不如此。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有充沛的感情、有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索然无味、无动于衷,这样当然谈不上什麽意境。
绘画艺术要有意境,画画时首先作者自己要有充沛的感情,画祖国河山就要反映出对祖国河山无限的尊崇和热爱。要进入境界,感情要进去。我怕人看我画画是个人习惯,我感觉有人看,站在旁边,就会使我精神分散。
▲李可染1977年作《岩泉积翠》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一个艺术品,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你自己都没有感动,怎麽能感动人的。你自己都没有感动,怎麽能感动别人?
有些著名的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但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精神已进入了艺术境界。我有一次看京剧《长板坡》,刘备吃了败仗,在当阳道上露宿。当时刘备身边坐著甘、糜两位夫人。这时两位夫人都是既没有台词又没有动作,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是戏,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糜夫人抱著小孩,使人感到是在战场上风尘僕僕,精神疲惫。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使人看到的已不是甘夫人而是化了装的演员。她这时可能想著下妆后赶快回家买菜、接孩子……
▲李可染1978年作《长征》
我以前看过余叔岩的戏,他化好妆、戴上髯口,对著镜子静静地坐著,一句话不说,没有出台就已进入了境界。梅兰芳说过,程砚秋演“窦娥冤”,梅兰芳在后台见他面带忧怨之气,完全浸沉在艺术境界之中。话剧演员金山演戏之前,白天一天不出门,在酝酿情绪。所以说,艺术要通过艺术家深厚的感情,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有些演员在后台又说又笑,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两个青年,一边写生、一边聊天。没有进入境界,戏演不好;画也是一定画不好的。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鬆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象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忽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要集中全力反映客观世界的实质,创造出有情有景的艺术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正如前人所说“狮子搏象”;要全力以赴。
▲李可染1964年作《漓江胜景》
所以我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为要获得我们时代新的意境,最重要的有几条;一是深刻认识客观物件的精神实质,二是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蕴含著新意境的山水画来。
▲李可染1962年作《雁岩一景》
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叫“意匠”。在艺术上这个“匠”字是很高的誉词,如“匠心”、“宗匠”等等。对艺术家来说,加工手段的高低关系著艺术造诣的高低,历代卓越的艺术家没有不在意匠上下功夫的。杜甫诗云:“意匠惨澹经营中”,又云:“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惨澹经营,写不出感人的诗句,死了都不甘心,这是何等的精神。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本来“敲”字想用“推”字,反复吟咏,犹豫不绝,后来还是韩愈给他决定用了“敲”字,“敲”就有声音了,更能传达出月夜幽深空寂的意境。千百年来,这推敲二字竟成了人们斟酌考虑事物的习惯用语。贾岛另一首诗:“夜吟晓不休,苦吟神鬼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去,改为“入”,又改为“满”,……如此经过十多字的推敲选择,最后才决定用一个“绿”字,非常形象生动,不但盎溢著春意,而且绘出了色彩。我不懂诗,但从这些诗句来看,我们的前辈艺术家对于意境创造、意匠经营,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反复琢磨,真是呕心沥血,所下的苦心是何等惊人!
▲李可染1963年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在世界艺术中,我国绘画艺术以讲究意匠著称。意匠加工在绘画中,简单说来不外是选材(选出最精萃部分),剪裁(去芜存菁),夸张(全力强调主题)笔墨和构图等。
场景效果图
方晋平 国画作品
作品来源:复圣轩字画网【作品热销中 支持定制】
复圣轩字画网是北京复圣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国内知名书画艺术网站,专业从事名人手绘、保真书画的网上交流交易,致力为广大艺术家、书画爱好者及收藏家搭建宣传推广平台、交流学习渠道、安全收藏环境,实现文化传承、涵养身心与财富增值的和谐统一,引领书画艺术投资收藏新潮流,打造中国书画行业主流新媒体。
场景效果图
曹云峰 国画作品
作品来源:复圣轩字画网【作品热销中 支持定制】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点击 “关注公众号”
北 京 复 圣 轩 文 化 传 媒